易县"乡村教育振兴计划":改造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

保定新闻网 阅读:1 2025-09-11 17:17:10 评论:0

一、破局:23所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蓝图


易县作为太行山区的教育洼地,曾面临"空心校"困局——全县87%的农村学生外流,23所寄宿制学校中,有19所存在校舍危房、供暖不足等问题。2023年启动的"乡村教育振兴计划"以"硬件升级+内涵发展"双轮驱动,总投资2.3亿元,按照"一校一策"原则实施改造。其中,白马中心小学的变迁极具代表性:拆除建于1980年的砖木结构教学楼,新建装配式三层校舍,配备地暖系统和太阳能热水器,宿舍楼每层增设淋浴间和亲情通话室。这种"标准化+人性化"的改造模式,使全县寄宿制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从5.2㎡提升至9.8㎡,冬季室温稳定达到18℃以上,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"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"的比例从31%跃升至89%。


二、蜕变:教育生态的重构与新生


硬件改善仅是起点,易县更着力构建"生活-学习-成长"的全链条教育生态。在管理层面,推行"1+3"寄宿制管理模式(1名专职生活教师+3名学科教师轮值),开发《山区儿童适应性课程包》,涵盖内务整理、心理团辅等12项生活技能培养。教学改革上,与北京海淀区建立"云教研"机制,通过双师课堂让农村学生同步参与名校课程,2024年全县小学英语平均分同比提高14.6分。最令人惊喜的是"校农结合"实践:各校开辟种植园,学生参与蔬菜种植后直供食堂,既降低运营成本,又培养劳动意识。塘湖镇中学的"小菜农"项目,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有机种植,形成"教育反哺乡村"的良性循环。


三、启示:乡村振兴的教育密码


易县的实践揭示了乡村教育振兴的三重逻辑:






空间再造:通过物理环境升级重塑教育尊严,让校舍成为乡村最安全的建筑和最温暖的场所;




关系重构:打破"城市中心主义"思维,建立城乡教育协作体,使优质资源流动而非单向输出;




价值再生:将学校转化为乡村文化枢纽,白马中心小学的"非遗工坊"每周吸引200余名村民参与,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。正如县教育局局长李建国所言:"改造校舍只是开始,我们要让每所学校都成为点亮乡村的灯塔。"这种从"输血"到"造血"的转变,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根基。 


保定要闻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关注我们

保定新闻网提供聚焦、健康、城建等8大民生板块及本地文化资讯,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信息枢纽”,用关键词串联内容价值。